孩子情緒大解答 許齡之 新竹市建功國小專任輔導教師

  家中有2~3歲孩子的爸爸媽媽會感覺到孩子明顯與之前不同,常常有生氣的情緒。除了大聲的說「不要」,也可能出現「暴力」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心裡的不舒服和不愉快,例如:有時候沒來由的把東西或玩具一次又一次的丟在地上,或是會用手腳推打他人,都會讓爸爸媽媽生氣不已。

為什麼呢?
  進入2歲的孩子,開始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,也有一些獨立的想法,並會用明確的舉動來「捍衛」自己。雖然有自我的意識,但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,或許有些孩子也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幹嘛,腦袋裡的想法是紛雜的、亂哄哄的,由於語言能力有限,所以說「不要」、或是用動作來傳遞想法,就成了最快、最有效的表達方法。

 

  在面對孩子的情緒狀況時,提供幾個方法讓爸爸爸媽媽媽們試試看:

*少問「好不好、要不要」
  遇到習慣說「不要」、「不好」的孩子,爸爸爸媽媽媽可以調整自己問問題的方式,例如以「多選題」代替「單選題」,多給孩子幾個選項,增加孩子自我選擇的「我能感」。但是如果遇到沒得商量的狀況,爸爸媽媽就用直述句或肯定句來告訴孩子現在的狀況,若孩子說「不要」時,只要重複剛剛的句子即可,而非氣急敗壞地與孩子爭論或想要說服孩子。

*冷靜的面對孩子的情緒,不要與孩子對吵
  對於正處於模仿能力很強的孩子來說,爸爸媽媽的身教對孩子有很重要的影響。當孩子在鬧脾氣的時候,或許大聲的斥責孩子、體罰孩子是能快速收到效果的方式,能讓孩子立刻安靜下來,但在無形之中,孩子也學會了以大聲、武力的方式解決自己的情緒或是與他人互動。所以爸爸媽媽的情緒平穩,反而能讓孩子學到控制自己情緒的方式;爸爸媽媽也能在冷靜的狀態下,找到比較好的方式處理孩子的情緒。

*了解孩子情緒行為的原因
  孩子因為語言發展的限制,有時無法很順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;而爸爸媽媽往往是最了解孩子「眉角」的人,若爸爸媽媽可以發現孩子情緒行為的來源,就可以找到彈性的因應的方式。

*提供孩子紓發情緒的玩具。
  謹記「不是情緒不對、而是處理的方式不對」的原則,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,引導孩子練習適當的方式「消氣」,例如:捏捏出氣球、打打抱枕,都是比較好的宣洩方式。

  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,爸爸媽媽如果也跟著一起生氣,反而無法解決孩子的問題,還讓自己的情緒變差。當孩子在鬧脾氣時,爸爸媽媽可以先冷靜一下,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:

*不要覺得孩子是針對自己
  孩子的情緒波動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,爸爸媽媽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,自己心裡常常會出現孩子是「對人不對事」的感覺,也因為這樣的想法而影響了自己的情緒,或許會有一些無力、自責的情緒上心頭。在許多能力都尚未成熟的混亂階段,有時候孩子其實也不太了解自己怎麼了,就更別說是針對你而故意的鬧脾氣,所以不要覺得孩子是針對自己。

*給自己休息的空間和時間
  孩子的狀況每天都會不同,也會影響日常事務的進行。在孩子鬧脾氣時,如果又正好遇到比較急迫的事情,難免會讓人心煩意亂;多想幾個備案,或是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和時間,例如請另一半或是家中的長輩幫忙照顧小孩,做一些能讓自己輕鬆的事情,都能幫助爸爸媽媽更有餘力面對孩子的情緒。

*降低對孩子的期待
  這個時期的孩子發展才剛起步,許多能力都未臻成熟,若是期待孩子在現在就學會完全遵守爸爸媽媽說的話,或是能了解爸爸媽媽現在正在著急著想要把事情完成,反而會讓孩子更無所適從。

  增加對孩子的理解,設定合宜的期待和規範;爸爸媽媽可以提醒自己放慢腳步,告訴自己說,孩子他正在經過「這個時期」。有了這個時期的奠基,孩子才能在往後的生活中,走得更穩、更有自信。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