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小學準備-環境篇 李美玲/湯麗玉 台北市立東門國小老師

認識小學新環境

  小學環境和幼兒園有很多的不同,例如:校園變大,孩子的活動範圍變廣。為了降低孩子初上小學時對新環境的不安和焦慮,建議家長可以利用周末假期,帶孩子到即將就讀的小學走走,讓孩子先認識未來的小學新環境和進教室的動線。 以下針對小學裡的主要空間,提供家長引導和介紹給孩子的重點:

教室
  教室是孩子的主要學習場所,家長可以先教導孩子認識班級牌及找教室的方法,例如:教室外有花臺或是洗手檯等特殊的目標物。另外,教室內的桌椅擺設也和幼兒園大不相同,可以讓孩子實際坐在椅子上,體驗小學生上課的感覺。
  小學樓層高、教室多,也藉著實地參觀,提醒孩子上、下樓梯時注意行走的方向及安全。 

廁所
  小學的男廁女廁是分開的,馬桶除了坐式外,還增加了蹲式。家長除了帶著孩子找到廁所及認識廁所的標示外,還可以教導他們使用蹲式馬桶的方式,例如:對準馬桶、使用完後要沖水,並觀察孩子的如廁習慣是否良好。此外,小學下課時間通常只有10分鐘,家長可以提醒孩子,下課時先去上廁所,再做別的事,而且最好結伴同行,避免落單發生意外,另外,要提醒孩子,如果上課時想要上廁所,千萬別憋著,一定要舉手告訴老師。

健康中心

  健康中心不只能讓受傷或不舒服的小朋友去擦藥或休息,那裡還有護理人員幫小朋友測量身高、體重,以及定期的視力檢查、口腔檢查。如果接到校護通知須做更進一步檢查,家長應盡速帶孩子就醫治療。

警衛室和家長接送區
  警衛室通常位於校門口旁,是負責管理校外人士進出的地方。如果外人想進校園,必須在警衛室辦理登記後,才能進入。所謂的家長接送區,就是每個學校都會安排一個地方,提供家長或安親班接孩子放學的區域。家長可帶領孩子認識警衛室和接送區的位置,讓孩子知道放學後,不要亂跑或在外逗留玩耍,並提醒一定要等到約定的人來接能離開,避免發生危險。
  開學日當天,要和孩子再次確認走出校門的路線,以及家人或安親班接小孩的地點。

操場和遊戲場
  操場和遊戲場是孩子最喜歡的地方,但也是最容易發生意外受傷的地點之一,家長必須提醒孩子使用的注意事項。
★請孩子盡量到低年級教室附近的遊戲場玩耍,少去高年級教室附近的遊戲場或操場。
★先帶孩子到學校,和孩子一起討論,並指導每一項遊樂設施的正確使用方式,以及玩遊樂設施的禮儀。
★提醒孩子,上課鐘聲響時就要馬上回教室,不可以留在操場或遊戲場玩耍。

小提醒
  8月左右小學會公布小一新生編單名單,建議家長可以先帶孩子到該班級教室看看,熟悉以後的學習環境。

 

時間  提早做準備 

   小學的作息時間和幼兒園不同,在剩下兩個月的時間裡,家長最好能訓練孩子做到規畫自己的時間,就從現在開始練習吧!。

★早上起床後的準備,約定做完的時間
  先列出孩子早上起床到出門之間,要完成的準備項目,再和孩子討論每一項動作,需要花費多少時間,然後要求孩子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。

★提早做準備
  家長可以教孩子看著時鐘進行,並提醒孩子「提早做準備」的訣竅,例如:9點鐘要上床睡覺,8點30分就可以開始準備收拾玩具、換睡衣、上廁所等。若每一件事都能提早做準備,就能有更充裕的時間慢慢完成。例如:在讀本「上小學宣言」中,妙妙要提早30分鐘起床,完成換衣服、刷牙、吃早餐等項目。

★善用早晨計畫海報
  目前孩子還沒有時間規的能力,生活習慣多半仰賴家長的安排。家長可以利用本月讀本「上小學宣言」中的早晨計畫海報,讓孩子學習做時間約定,只要成功一次,就可以貼上一張「上學貼紙」,做為鼓勵。家長也可以利用家中的月曆,和孩子做約定,養成遵守約定、提前做準備的能力,上小學後,就不會是個拖拖拉拉的孩子了。

 

  孩子規律的生活習慣,是需要家長從旁協助。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作息中,開始引導、陪伴孩子安排時間。讓孩子感受到重視時間的重要性,效果會更加明顯。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