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齡前的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後,雖然會學習和同儕輪流、分享物品,但是對於「物權」概念的發展,卻不一定穩定。相信有不少家長都曾因為孩子拿回別人的東西而感到憂心,其實這只是孩子「社會化」的過程,家長大可不必過度緊張,也不宜將事件放大,更不要誤以為是孩子「偷」東西而嚴厲苛責;較理想的應對的方式是:應告訴孩子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,協助他物歸原主,再經由引導,讓孩子將物權觀念內化成自己的生活習慣及道德意識。
孩子為什麼會拿別人的東西?
在幼兒園的生活中,仔細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,可以發現孩子拿走別人的東西時,不外乎是下列兩種情況:
1.物權觀念不夠穩定:孩子常常玩著玩著,無惡意的順手放入自己的口袋,到放學時間也遺忘了,不小心就帶回家了。有些孩子也會認為只是暫時借用,便帶回家玩一玩,心裡想著玩夠了再帶回學校就可以了。
2.禁不起誘惑:孩子的好奇心強,對於沒看過的東西,尤其是新玩具,容易產生較高的興趣,在老師沒留意的情況下,就自然的佔為己用,而遲遲沒有歸還給主人。
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後,家長到底要如何處理呢?是要用家長的標準看孩子,還是用孩子的能力看他的行為?家長必須先清楚了解:4、5歲孩子的「物權」觀念正在萌芽,家長必須給予孩子改正的時間,並溫和面對、導正孩子的行為,明白孩子需要經由多次的經驗體會,才能建立起正確有規則可循的物權概念,以及尊重他人物權的能力。
以下幾種作法,家長們不妨試試:
善用同理心
引導孩子想一想,玩具的小主人如果找不到他心愛的玩具,會怎麼樣?或透過角色扮演引導,讓孩子知道將自己拿走的東西「物歸原主」是件好事;同時讓孩子知道如果自己的東西被拿走,一定也會想念,也會傷心難過。
訂定規則,建立界限
與孩子訂下「在動手拿之前,先詢問主人可不可以」的規則,同時學習分辨「經主人同意」與「未經主人同意」的差別,讓孩子知道「未經主人同意」是不對的行為。一方面鼓勵孩子遵守規則,如沒有事先徵求許可絕不能拿走別人的東西,絕不能因為喜歡而擅自拿走。當孩子有好的表現,家長也要記得給孩子愛的擁抱,讚許他的好行為。
溫柔而堅定的態度
家長應堅持不允許孩子占有別人的物品,但態度不可過於嚴厲指責,孩子容易因畏懼而表面屈服,應堅定但溫柔的對孩子重申「不能拿人家的東西」,以柔軟堅決的態度幫助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?孩子就會逐漸明白:「這是別人的東西,我不能隨便拿。」
提供機會讓孩子學習當主人
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,是學習物權概念最好的機會。告訴孩子「這是送給你的,是屬於你自己的」,之後便要尊重孩子的處理模式,即使孩子送給同學,也不干涉,耐心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物權意識。
要尊重孩子的物權
要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概念前,家長必須要身體力行,絕不任意丟棄孩子的物品。大人或來做客的小朋友要取用孩子的物品,一定要經過孩子的允許,並做到有借有還。透過向孩子借用物品的經驗,讓孩子學習並體會受尊重的感覺,漸漸增強孩子的物權觀念,學習尊重別人以及如何借用別人的物品。
透過故事引導或遊戲
在故事中找到孩子學習的榜樣,並藉由解釋故事意義與親子討論,增強孩子對物權的認知,並能身體力行。
孩子有正確的物權觀念,除了可以增進人際關係,減少在團體中的挫折感,還可以藉由對自己擁有的物權來增進信心,學會獨立的能力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