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歲的小米,看到桌上的餅乾罐,動作俐落地將它拿下,媽媽正要過去幫忙,下一秒就聽到整盒餅乾撒出來的聲音;同年齡的小花,想要嘗試自己端碗喝湯,可是才剛拿起碗,全部的湯都已經餵在自己的身上了!家有兩歲孩子,上述的場景在家應該是每天都發生。「兩歲」對許多父母來說是一個相當頭疼的時期,在這個階段,孩子對什麼都好奇,什麼都想碰,卻也常搞砸很多東西。孩子積極的行為,伴隨著不太成熟的技巧,正是這個階段的父母最大的煩惱!
發展快速,但能力「半成熟」
多數孩子在這時期,於動作發展方面,已經可以跑跳與上下樓梯,會操作簡單的生活用品,像是串珠子、拿杯子、用湯匙、開關瓶蓋、拿筆塗鴉等;在語言方面,不只有單詞,還會開始使用語句來表達想法,例如:「爸爸早安」、「我要玩車」,且非常喜歡透過問句「在哪裡?」、「這是什麼?」來獲取生活周遭的訊息;對環境的探索方式,也從直接的感覺動作到嘗試使用符號來代表實物,並能進行簡單的推理,對物品的大小、顏色逐漸有些概念。因此,他們開始能透過圖
卡來學習很多詞彙,此階段也正是語言爆炸期。在語言、認知與動作發展的相互搭配之下,兩歲孩子的每一天,幾乎都有驚人的學習成果!但孩子看似什麼都會,卻都只會一點點,很容易陷入「越幫越忙」的境界。這是因為他們同時學會太多事情,才剛學會一件事,還沒有好好練習,又學會了另一件新的事情,他們也對這樣的情況感到很煩惱。
探索機會充足,可發展正向積極人格
在心理與情緒方面,兩歲孩子因為忽然學會了很多的事,所以對環境的好奇心會蓬勃發展,會殷切地想要透過雙手來探索,做任何的事情都想自己來,但也會因為技巧不夠純熟,時常覺得灰心、生氣,甚至感到挫折。例如:孩子會因為很想要某樣物品,可是還無法用精準的詞彙描述,導致大人無法理解而生氣;或是想要練習塗鴉,但卻沒辦法有效控制力道而開始哭泣。兩歲,正是要從一個完全依賴的個體轉為部分獨立的個體,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將此階段要面臨的關鍵危機稱為「自主行動與羞怯懷疑」(autonomy vs. shame and doubt),在這個階段,如果孩子能夠有足夠機會與安全感去探索環境,較能發展出正向的自主行動人格,反之,則可能發展出較為退縮並且自我懷疑的人格。
那麼,大人究竟該怎麼做,才能讓孩子有充分的機會去探索環境呢?我建議,可以從做家事開始,接下來列舉幾項常見的情境與因應方式,供家長參考。
情境一
孩子喜歡到廚房,一下子開水,一下子又是拿碗,喜歡開抽屜,把抽屜裡的調味料、罐頭全部翻出來,最令人擔心的就是靠近火源與刀叉,一個不注意就會釀成危險。
孩子喜歡拿廚房的物品,是因為對各種物品感到好奇,建議家長在他將所有物品挖出來的時候,花點時間,好好跟他說明,陪他探索這些物品,例如:「白
色粉末是鹽巴,你可以吃吃看。」「這個硬硬的是罐頭,裡面有裝肉,等一下吃飯的時候可以打開來吃呵!」經過一段時間,當他對物品熟悉後,就可以逐漸在廚房內從事一些簡單的家事,例如:擺放碗筷、整理餐具、將罐頭堆疊整齊放入抽屜等。當孩子對環境熟悉,能掌控的部分變多了,就會對自己越有信心,越有信心的孩子,也會越主動。
面對火、刀叉這類較有危險性的物品,一味地禁止,並無法杜絕孩子的好奇心。兩歲的孩子必須透過實際經驗才能學習,所以,直接教導這些物品的危險性是比較正確的方法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輕輕地觸摸刀尖,並示範給他看,刀子很利,會切斷東西,請他思考:「如果切到手會怎麼樣?」當然,孩子仍會想要操作,所以可以準備安全的刀叉,讓他可以在廚房協助切一些水果或蔬菜。關於火,建議家長懷著謹慎與嚴肅的態度,帶著孩子慢慢感受火的熱度,孩子自然會知道,那是不可以直接用手摸的東西。如果都不讓他去感受、去碰,只會讓孩子更感到好奇而去接觸,在沒有安全的概念之下,只會增加意外發生的機率!
小提醒
除了安全教育之外,大人也必須預備好安全的環境,像是尖銳物品放在孩子不易拿到的地方;醬料類的東西加蓋讓幼兒不容易打開;電源與火源加上安全裝置等。兩歲的小小孩就算進了廚房,才能避開意外的發生。
情境二
孩子吃飯的時候很喜歡自己來,可是又不太會端碗跟拿湯匙,常常都是用手抓或者吃得全身都是,要幫忙還不讓人幫。
較複雜的手眼協調能力在這個階段剛發展出來,所以孩子會很希望能自己吃飯,他們也會從使用工具中,獲得足夠的自信。因此,如果家長總是貪圖方便直接餵,會扼殺了他們的主動性。
要能兼顧學習與衛生安全,家長可以準備吸盤式的碗、加粗好握的湯匙、圍兜。吸盤碗和粗湯匙,能幫助孩子比較容易把食物從碗中挖到湯匙上,圍兜則能接住從湯匙送到口中掉落的飯菜。餐前將孩子的手洗乾淨,當他覺得使用湯匙很辛苦而選擇用手時,大人也比較安心,食物的量也不要一次裝太多,避免戰況過於激烈。最後,要給他充分的時間練習,盡可能在這個階段,維持住孩子自主進食的好習慣,才能避免以後養成「茶來伸手,飯來張口」的習慣。
情境三
大人在打掃的時候,孩子就像小跟班一樣跟在後方,喜歡跟大人搶掃把或拖把,可是既掃不淨又拖不乾,偏偏又霸占著工具不給人。
建議準備一套適合孩子身高的掃地工具,在大人打掃時,給他特定的任務,請他打掃屬於自己的小區塊。另外,因為一般的灰塵跟垃圾,孩子並不容易掃起來,家長可以提供毛線跟毛球,這些素材容易被掃把沾黏,將它們特意放在地上讓孩子掃,孩子就會因為能將垃圾掃入畚箕,而感到相當高興,在過程中,也會
逐漸提升手眼協調的能力。從小讓孩子喜歡打掃,未來他才不會將家務視為一件辛苦的差事呵!
情境四
穿衣服想要自己來,但是不會分正反面,很容易就穿錯地方或把衣服捲成一團,不給大人幫就算了,自己穿不好還會生氣。
遇到這類情況,家長可以在遞給他衣服時,就先選擇較寬鬆好穿的的衣服,並且翻好正反面,再交給他,讓他可以順利套進去,如此,就可以避免自己穿不好又不要大人中途幫忙的窘境。穿衣服的練習並不容易,幾次下來如果發現孩子還沒辦法很熟練而開始感到灰心,家長可以稍微調整,讓孩子從後面的步驟做起,提高成功的機會增進信心,例如:幫他把衣服套進頭後,請他自己穿過袖子。
情境五
遊戲區的玩具總是丟得到處都是,經過的時候很容易踩到玩具,請他收拾直接拒絕,幫他收拾還不准。
家長可以營造遊戲式的情境,幫每種玩具規劃一個家,收拾時,可以告訴孩子:「玩具找不到回家的路,你能不能帶他回家呢?」或者,也可以引導孩子:「哪些玩具是一樣的?我們把它放在一起當好朋友。」孩子自然就會開始將相似的玩具放在同一個籃子。多練習幾次以後,很快就會知道這些玩具的「棲息地」,家裡就較能避免踩到玩具或是找不到玩具的情況了。
筆者將上述情境歸納出五個原則,未來若遇到類似情況,只要把握住這些原則,就能逐漸引導孩子獨立,培養主動性:
1. 以共同參與代替禁止觸碰
越是禁止越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,孩子就會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去嘗試,這樣其實更容易發生危險!邀請孩子一同參與家中的大小事,才能讓他感到自主獨立,並同時培養安全概念。
2. 無障礙式的探索環境
鼓勵孩子探索的同時,也要打造一個無障礙且安全的探索環境,在空間、大小、動線與物理環境的安排上,多考量孩子的特性與安全,讓他可以自由地出入與拿取物品,大人也不必時時掛心。
3. 反覆且多次的探索
孩子的個性與能力正值爆炸性的發展,他們需要透過多次的練習,才能逐漸穩定,因此,務必要讓孩子有足夠練習的時間跟機會,才能滿足他在這個階段的發展需求。
4. 讓事情容易成功
兩歲孩子雖然喜歡主動練習,卻又很容易失敗,而太多的失敗經驗則會加重心理的挫敗感,使其變得退縮。所以,家長需要適時地做一些調整,讓這些大小事變得容易成功,孩子也才能逐漸培養對自己的信心。
5. 營造遊戲式的家事氛圍
對孩子來說,做家事其實就像是一種遊戲,如果成人太過嚴肅看待,將標準放得太高,或是過於注重要把家事做到完美而忽略了陪伴孩子,這反而會造成孩子的退縮與拒絕,因此,營造出一種遊戲的氛圍,才能讓孩子喜歡做家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