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~3歲的孩子的能力及特性
.會簡單的語言表達,透過語言的互動,讓其他人能聽懂他的語言,並且回應他人的想法和需求。
.大肌肉發展漸趨穩定,基本上都可自行掌握身體的平衡以及手眼協調。
.好奇心旺盛,學習模仿能力最佳的時期,是建立其信心和品格的最好時期。
2~3歲開始會期待和同儕一起玩樂,對於進入幼兒園開展團體生活,其實是適當時期。
進入幼兒園就意味著生活環境及型態的改變,對孩子來說,是一個新的開始和挑戰;往往有許多爸爸媽媽和孩子都還未準備好,使得許多孩子入園後發生以下問題:
.適應困難
.分離焦慮嚴重
.生活自理能力不足
.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欠佳
為了降低孩子入園後的挫折感,爸爸媽媽可以在入園前,幫助孩子做好心理建設。
爸爸媽媽如何幫孩子心理建設?
.入園前兩個月,告知即將進入幼兒園念書。
.帶孩子參觀幼兒園,熟悉環境。
.多和孩子聊天,告訴孩子幼兒園一整天的生活作息。
.善用繪本或分享其他孩子的經驗。
具體的引導方法:
可以在家中玩幼兒園的扮演遊戲,讓孩子學習能聽懂老師的指令,例如:排隊、收拾和進教室等,並且表達自己的需求,例如:想喝水、要上廁所、我流汗了、受傷了、身體不舒服等。
相信經過多次的練習後,孩子對幼兒園之後的生活,就不會感到擔心;另一方面,重複講解孩子期待的事物,可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發展。
進入幼兒園前,具備四大能力
克服分離情緒+生活自理+規律作息+人際互動
.克服分離情緒
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,最需要的是練習和主要照顧者短暫的分離,分離之前,明確的告知孩子,並約定接送的時間,多用正向的語言和溫暖的情感引導孩子,鼓勵他對團體生活的期待。爸爸媽媽難免會有擔心和牽掛的情緒,建議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,也不在談論自己的焦慮,避免增加孩子的不安。
.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
練習自行用餐、穿脫褲子和鞋子、透過自己動手做,建立孩子的自信心;並學會表達生理的需要,會主動向大人說:「我要上廁所」或「我要喝水」;養成物品收拾歸位的好習慣。良好習慣的建立,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。
.建立規律生活作息
入園前,先索取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表,在家先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,規律的生活作息,除了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,還可以幫助孩子的情緒穩定及生長發展。
.培養人際互動的能力
透過親子共讀繪本故事,讓孩子了解上學的意義,以及如何和同儕互動。並且多鼓勵孩子和他人互動,可以到公園或社區學習分享、問候;到遊樂場活動時,培養孩子等待、輪流、排隊的習慣,引導孩子學習禮貌友善的行為,有助於適應團體生活。
結語
當孩子學會了「表達基本生理需求」及「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」後,爸爸媽媽可告訴孩子,去幼兒園認識好多的新朋友,老師和同學都會非常喜歡他;當然爸爸媽媽也要告訴孩子「爸爸媽媽幾點一定會去接他」,讓孩子了解分開並不是永遠的分離。
當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之後,爸爸媽媽只需要多鼓勵孩子、信任孩子、信任幼兒園老師,學會適當的放手,相信孩子很快就能開心的融入幼兒園的團體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