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貌行為是社會化歷程的結果,是需要在社會情境脈絡下學習。有的禮貌行為是不分國家的世界共同性語言,例如「請、謝謝、對不起」,走到哪裡都是受歡迎的;然而有的禮貌行為有其文化特殊性,例如:華人社會過新年有收到紅包要說吉祥話的習俗等。
幼兒學習社會化行為,需要透過觀察別人而模仿效法,並且透過旁人鼓勵增強和消弱修正,逐漸形塑合乎社會期待的禮貌行為模式。然而2~3歲幼兒是以自我為中心,比較無法理解社會規範以及他人感受,尤其禮貌行為具有同理及感恩的意涵,需要時間內化經驗,以下教養策略提供父母參考:
1.角色扮演,同理學習
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,讓孩子體會不禮貌行為可能給人的感受,以培養幼兒同理能力並表現符合社會期待行為。例如:大人問「要不要吃?」小孩搖頭直接回答「不要」,大人會覺得受傷,因為他是好心的,比較禮貌的回答是微笑說「謝謝你,我不要」。拿到叔叔送的禮物直接拆開好沒禮貌,禮貌小天使會用雙手接禮物,眼睛看著叔叔說「『謝謝叔叔』,這樣叔叔才知道你在謝謝他呵!」
2.討論澄清,認知學習
2~3歲孩子很喜歡問「為什麼」,父母可以把握機會,澄清禮貌行為背後的原因。例如:
孩子:為什麼要說「請」和「謝謝」呢?
家長:因為說「請」和「謝謝」對方會覺得開心。
孩子:為什麼看到人要打招呼說「你好」呢?
家長:因為表示你有看到他。
孩子:為什麼在公共場所說話要小聲呢?
家長:因為大聲喧嘩吵到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為。
3.放大優點,給予鼓勵
怎樣的場合要說怎樣的話,什麼情境要表現什麼行為,是需要無數的經驗和學習逐漸形成,因此當孩子說對的話、做對的事時,更要用放大鏡放大好行為並給他大大鼓勵呵!
4.故事分享,模仿學習
利用故事角色的投射作用,學習故事主角如何表現禮貌行為,而成為受歡迎的小客人。父母可善加利用遊戲書,讓孩子模仿禮貌行為。此外,2~3歲的孩子雖然已經具備簡單的語言表達能力,但是語彙量仍是有限,父母可以自問自答,作為示範和模仿學習的對象。
5.以身作則,潛移默化
孩子的言行舉止就像一面鏡子,反映父母的言教和身教!起床問候「早」,出門說「再見」,回家說「我回來了」,上床睡覺道「晚安」,這些家人間的每天溫馨問候,潛移默化地奠定家庭教育的根基。
6.情境演練,遊戲學習
禮貌教育的最佳時機就是日常機會教育,也可以製造情境和孩子玩扮家家酒遊戲,例如:玩購物遊戲,示範小客人的禮貌行為:「老闆,請問我可以看玩具嗎?」、「老闆,請問總共多少錢?」、「謝謝老闆」;平時進電梯遇到別人,可以試著玩「打招呼遊戲」,例如:點點頭說「叔叔阿姨好」,出電梯揮手說「再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