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家長們,您是否想過為什麼要要求孩子收拾玩具?是為了您看不慣混亂?是為了您不想要收拾孩子所遺留下的爛攤子?是為了您希望孩子能自我負責?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整潔能力?不管您的想法是什麼,會收拾物品的孩子,在未來的適應能力上相對是比較強的!
收拾物品是腦部知覺反應
收拾東西看似簡單,事實上所需要的卻是腦部一連串的知覺反應。從了解物品開始,孩子必須能分辨物品的特性,再來就是它隸屬的區域和位置,例如:襪子屬於臥室的抽屜,鞋子屬於玄關的鞋櫃。由一開始的分辨到之後能不經思考就放回,它包含:理解、分類、歸屬、記憶以及動作的執行,因此,收拾物品的動作看似不難,但它對於孩子的整體發展非常重要。
對於孩子而言,開始對環境具知覺度,是他們對環境掌握的開始。當孩子有需求時,若他們可以不需要藉由他人,而完全清楚物品的位置,此時,孩子們對環境的感覺是知足、安全的。會有這樣的知覺度,除了孩子具意識性的注意到周遭之外,也是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具有超強的秩序感(order)。
孩子在先天強烈的秩序感運作下,會把環境的印象深刻地記在他們的腦中,這時不經意的更動、變化會造成孩子的焦慮和不安。一張長久擺放在客廳的椅子被挪到房間時,孩子可能會死命的把它推回客廰;一把被隨意丟棄在角落的雨傘,孩子會將它放回傘桶中。在孩子秩序感最強的時候,任何不符合印象中位置的,都是不恰當、都會令心裡感到不舒服。
善用孩子發展特性建立良好習慣
聰明的爸爸、媽媽們可以利用孩子發展中的「秩序感」特性,順勢幫助孩子建立「良好的習慣」。從孩子會爬開始,所有孩子使用、玩的物品,都讓孩子不僅能觀看到收拾的方式和過程,並要提供機會讓孩子參與收拾。
為了讓孩子有能力收拾物品,分類上必須要清楚,且可以使用箱子、盒子、抽屜等做區別,而且這些收納箱必須放在孩子容易取得、歸放的位置。一開始可由爸媽陪著孩子一起做,確定孩子已能清楚分辨位置後,就可由孩子獨立完成。這樣的工作必須持續進行,直到孩子視這種行為是必要的。
當然,這樣的習慣養成後,後面的責任感才會出現。對於自己所做的事,必須由自己負責清理,這種對家庭環境照顧的責任態度,隨著孩子長大,還要不斷的增強。當孩子願意為了家庭付出自己更多努力時,孩子不再只是個享受者,也是個具有貢獻的參與者,他與家裡每個人的關係會更加緊密,而就是這種歸屬感可以讓家庭凝聚力強,孩子的安全感更高。
規律可奠定孩子掌握時間的能力
自動自發的收拾物品,只是秩序感發揮作用的一小部分,生活具規律性在幼兒發展階段上更是重要。規律的生活(具秩序性)在孩子成長的初期,具有極高的影響性。例如:規律的睡眠、規律的用餐、規律的活動,在孩子對生活毫無了解時,「規律」讓他對每天的生活有了比較清楚的印象。而這種具有順序的印象,會內化成身體的一些自然反應;例如:用餐時間到了,肚子餓了!午睡醒了,快樂的公園散步時間到了。
孩子對生活中進行的事越是清楚,他的自在度越高。最棒的是,這樣的規律性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建立起對時間的知覺,而且它是生理性的(身體對時間有感覺和反應)。這種由身體來告訴自己時間的感覺,是孩子未來掌握時間最佳的利器。
一個能懂得守時的孩子,必須是他對時間是有知覺的。也就是這種對時間的知覺,能更督促孩子自己對時間做規劃,並能在時間截止前,不管是利用動作速度的改變,或在方式上做變化,適度的調整自身的身體能力來捕捉時間。這種靠身體內在的時間感,比看時鐘來得有效,因為它是一種身體內外合一的能力。
會收拾物品的孩子能力強
整體而言,孩子發育成長與學習,和睡眠時間與品質息息相關。因此,也要提醒家長,家長有給予孩子充足與優質睡眠品質的責任。在這學習的過程中,先了解孩子的特質,並為其規劃好適合且規律的生活作息,接著再用適性的方式引導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,一步一步地用心陪伴,這對家長和孩子而言,可以增進彼此了解,形成親子間良好的互動交流。
最後,當一切規劃都有了更規律性的進行,收拾物品的習慣也就自然而然養成了。家長最重視的孩子發育成長與學習問題,甚至是專注力與情緒穩定度,都相對的會有正向的進步與提升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