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道健康不生病 黃琮聖 秉坤婦幼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

  腸道肩負消化與吸收營養的重任,同時腸道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、傳染性疾病的重要防線。腸道與腸道細菌間的交互作用,也與過敏疾病及肥胖有關。若腸道生病,短期內會造成食欲下降、腹痛、上吐下瀉、脫水、電解質失衡等症狀,長期來看可能會產生體重下降、營養不良、影響智力發育等後遺症。寶寶一歲多時常有慢性便祕、拉肚子、肚子脹氣等問題,導致孩子長不大、常喊肚子痛,造成照顧者的困擾。以下將介紹一些常見的腸胃道問題,供家長做參考。

慢性便祕
        正常人一星期至少解三次大便、至多一天三次,而排便困難且次數少於正常人,造成肚子不舒服稱為便祕。但是很多寶寶雖然每天解便三、四次,卻都是又硬又粗的大便,造成肛門裂傷產生血絲便;而餵食母乳的寶寶過了滿月後,常見十多天才解軟便,解便時也不會有不舒服的表情,所以便祕與否應該以軟硬度與是否造成不舒服來做評估,次數是次要參考。造成便祕的原因很多,以下列出幾個因素:

A. 食物種類:醣分增加會讓大便變軟且排便次數增加,而高油脂與高蛋白的飲食會讓腸道蠕動變慢。
B. 水分與纖維素攝取不足:水分攝取不足或是排尿過多,使腸道回收水分增加,造成大便變硬。纖維素會被大腸的細菌分解成短鏈脂肪酸,進而促進大腸蠕動,故纖維素不足會造成大腸蠕動減緩,引起便祕。
C. 胃腸蠕動太慢神經肌肉病變、代謝性疾病、電解質失衡、鉛中毒、腸道結構異常、腹腔腫瘤等。
D. 其他:部分是屬於功能性問題,心理因素造成。譬如解便會痛導致害怕憋大便、沒解乾淨、不專心等。
那麼,如何改善便祕呢?
A. 找出病徵:若是因為其他疾病而造成便祕,應優先醫治引起便祕的病徵。
B. 養成良好排便習慣:定時上廁所,且大便時要專心、坐馬桶時雙腳不要懸空、有便意時應避免憋住等。
C. 適量運動:運動太多或太少都不利排便。
D. 多吃蔬果並補充水分:高油脂、高蛋白飲食會提高便祕機率;高纖維、高醣分食物可改善便祕,水果則以果糖含量高的瓜果類為佳。黑棗汁(Prune juice)效果很好但味道偏酸,若是寶寶不敢吃酸可加入蜂蜜調味,也很利便。此外,需補充足夠的水分,一歲多的寶寶整天喝下去的液體大約需要1000毫升。通常每天補充500毫升牛奶或鮮奶,鈣質就足夠了,不須額外食用鈣粉,且鈣粉會造成便祕或結石。
E. 藥物治療:有時,光運動和調整飲食無法改善寶寶的便祕,還需長期(三個月至半年)服用藥物治療,且不可驟然停藥。但不建議寶寶使用灌腸,有灌破腸子、電解質失衡的風險。 

拉肚子
  拉肚子可分為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。急性腹瀉定義為糞便水量增多,且排便次數增加,其中又以水量增多較嚴重。若是拉肚子超過兩個禮拜以上則稱為慢性腹瀉。拉肚子的原因很多,限於篇幅無法一一詳述,不過大致上可分為六種致病方式:
A. 腸液分泌增多:小腸或是大腸因為疾病的關係,導致腸液分泌增加。常見如:沙門氏菌、霍亂等。
B. 腸液濃度增加(滲透壓增加):主要是消化不良,營養無法吸收,大便呈現酸酸水水的。常見於輪狀病毒腸炎。
C. 腸道蠕動不正常:蠕動過快會拉肚子,過慢導致嚴重便祕、細菌增多。甲狀腺機能亢進、先天性巨結腸症、急性腹瀉後偶爾會造成蠕動加快。
D. 小腸表面積減少:短腸症候群、輪狀病毒腸炎等會造成小腸吸收面積減少,產生水狀大便。
E. 毒素:毒素一直刺激小腸,造成分泌增加也會拉肚子。如食物中毒、小腸細菌過度增生等。
F. 黏膜受感染:腸道因發炎造成黏膜受傷、蠕動加快,偶有血便、高燒、脹氣等症狀。常見有沙門氏菌、曲狀桿菌、阿米巴原蟲等感染。

  要正確診斷出寶寶拉肚子的病因,需要花費一些時間,快速穩定寶寶病情不致惡化,才是當務之急。因此,醫生需要立即幫寶寶進行支持性療法,避免脫水、電解質失衡、酸血症、休克、敗血症、腸穿孔等合併症,再尋找病因。此時,要如何照顧一歲以上拉肚子的寶寶呢?

A. 補充水分:急性腹瀉首重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,可購買針對幼兒拉肚子時使用的電解水,亦可補充添加少許鹽巴的純水。多數人會選擇運動飲料,但這不是理想的選擇,因為運動飲料添加的糖分高,且電解質成分不是專為腹瀉設計,因此並不建議使用。

B. 給予低油清淡飲食:白稀飯、白饅頭去皮、白吐司去邊等主食,原味蘇打餅乾、蘋果、未成熟香蕉等。仍在喝母乳的寶寶,因母乳含有免疫球蛋白,則可持續餵哺;若是有喝配方奶需求的寶寶,可先嘗試把原本的奶粉濃度降低一半,若經此處理仍持續拉肚子,則建議直接全部改換成無乳糖奶粉(止瀉奶粉),待情況改善後兩個禮拜,再換回原奶粉。

總結
俗諺有云:「病從口入」,這個年紀的寶寶常常把手放嘴裡,若是剛好手上有病菌,就容易生病。所以保養腸道最重要的就是手部衛生。此外,均衡的飲食也能讓身體處於最佳狀態,五穀雜糧、蔬果、奶蛋豆魚肉類皆不可偏廢。若是寶寶排便不順,切忌將牛奶泡濃,這樣反而會造成鹽分太多、傷害腎臟。寶寶拉肚子時,可補充益生菌以縮短病程;腸道不舒服時,面對寶寶以順時針方向沿著肚臍周圍輕柔按摩,可減緩不適;居家照護無效時,則應該立刻尋求小兒腸胃科醫師的協助!

分享 :